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亟待變革
發表時間💒🫳🏻:2018-10-13 來源: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瀏覽量:次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某若幹意見》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在人工智能引發職場和教育大變革的背景下6️⃣,職業教育在歷史機遇中大有可為↩️,如何促進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在近日召開的北京洪堡教育大會職業技術教育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編者
人工智能vs復合型人才
在現實中,人工智能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工廠生產線上被精密控製的機器人、人臉識別代替了簽名和指紋、語音交互讓電話客服變成了機器人……
“在未來20年內,有70%~80%的工作職位將消失。當然,也會有很多新的就業機會,但目前尚不清楚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會不會有足夠的新的就業機會💃🏼。”日前,在北京洪堡教育大會職業技術教育研討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孫誠如是說。
與孫誠的分享相呼應🙇🏻♀️,陜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馬君認為智能化製造已經成為新信息技術革命的核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信息基礎設施高度互聯😽,包括生產設備👨👩👧👧、機器人、操作人員、物料和成品🧁;製造從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到信息化。”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全球大概有3.75億人口將面臨重新就業🤰🏼,其中中國占1億🫅🏿🚪。
在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被智能機器取代的同時,企業卻面臨著人才匱乏的窘境🧑🚒。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將比2015年增加近1390萬(不含存量缺口930萬人),對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也將增加450萬(不含存量缺口440萬人)。
馬君分析💪🏼:“企業主要缺乏的是知識型、創新型的產業技術工人,這歸結於市場上技術技能型人才儲備不足,以及產業工人的技能結構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和產業結構快速更新的需求。”
人工智能帶來的教育變革 那麽,人工智能是洪水猛獸嗎🤚🏽?
先看一個案例,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精益生產方式(精益生產的核心理念是消除浪費、持續改善、聚焦客戶和尊重人性)已經和敏捷製造、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密切結合👩🏼🚒,具有人性化、個性化和定製化等特征。這類新型生產方式意味著對人力資源的職業知識、職業素養以及專業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馬君看來,人工智能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在一個或幾個工序或低技能流水線上重復作業,而是需承擔整條生產線甚至一個車間的生產與監控任務,工作範圍和工作量大大增加,所需要的行業及跨行業知識越加豐富與密集🥚。
“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人力資本知識和信息成為決定集群進一步發展的稀缺資源🧑🔬,員工的知識成為產業鏈的重要構成要素,產業鏈的知識含量及知識沿產業鏈的流動👨🏻✈️、擴散👩🏻⚖️、溢出決定著產業的進步和升級🚣🏿♀️🏀。”
會上,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科技產業處副處長張學英認為:“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勞動伴隨著勞動者人力資本的轉型與水平的提升,人力資本的消費外部性逐漸顯現,居民從追求消費數量逐漸向追求消費品質👳🏿♂️、消費個性化和差異化轉變⏩,創造出更多更新的工作崗位,即私人定製。這就對勞動力資本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張學英列舉了一串數字,20世紀90年代美國人口調查局和教育部合作對3000名雇主的調查發現,雇主在招聘非管理類員工或生產工人時,對雇員的態度和溝通能力的重視遠遠超過對技能性文憑和教育年限的重視;英國一項對人事招聘主管的調查發現🧑🏻🦽➡️,主管對雇員的態度👨🏻🔬、動機和人格特征等的關註比例明顯高於對技能的關註比例。
在張學英看來💆🏿♂️,職業教育除了培養學生具備主動性🥌🚣🏼♀️、責任感、良好溝通能力等職業品質🤛🏿,還要養成匹配人工智能的思維方式🙋♀️,以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變革🖇。
孫誠則表示,機器人引發的職場變革、互聯網帶來的知識爆炸🚶🏻♀️➡️,將逼迫大學從一個提供文憑背書的認證機構🧑🦼➡️,變成一個讓學生“能力附體”的訓練營。未來的大學將在個性化定製化的基礎上🚴🏿♂️,兼顧啟迪心智和開闊視野🗑。
“未來被自動化取代的崗位數越來越多。因此,職業教育如何培養被自動化難以取代的人才——懂操作👩🏽🚀、懂作業、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馬君說。
產教融合勢在必行 面對人工智能浪潮,職業教育如何發力👨🏼💻?會上,多位專家表示,職業教育必須提高人才精準有效供給能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工程技術和技能型人才,真正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人力資本。
那麽如何實現有效精準的人才供給💅🏿🩻?會上討論最多的路徑依然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幹意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的主要目標是,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製,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用10年左右時間,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總體形成,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重大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增強。
馬君認為,機器取代人類重復簡單的枯燥工作是必然趨勢,因此激發人的潛能,關註人的後續發展才是優化人才鏈的核心🏄🤌🏿,職業教育的轉型必須要註意到這一點。“要將學習者浸潤於實踐共同體中,支持認知和行動的整合,將必一运动和工作場所👷♂️、必一运动和社區之間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情境性的學習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激發學習者內部動力,促進學習過程中的意義生成🤵🏼。”
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表示,製造強國戰略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職業教育要以產教協同的理念🟨🙊,打造專業建設新優勢👨🏽🔬。
具體來說🦌👳🏼♂️,在專業內涵上,要強化適應性,建立更加及時有效的產教互動機製🏙,保障全產業鏈人才持續→、有效供給;在教學資源上要突出同步性,加快教學內容和配套資源的更新,避免與企業需求脫節✬;在培養質量上要體現全面性和系統培養🙆🏿♀️,重素質、強基礎、宜發展,對企業文化認同;在培養模式上要註重協同性,人才培養規律要與生產技術發展規律有機結合,職前教育要與職後培養相統籌;在發展方式上要體現開放性,將行業企業要素滲透專業教學全過程,產學研用結合更緊密🙏🏻🚢、有實效🧗🏿♀️。
孫誠建議,要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行業😇🏞、企業聯合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推動高校與行業企業課程學分轉換互認🚴♀️。“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促進職業教育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製。”(記者解艷華)
相關鏈接🧛🏼♀️:
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81011085242716&cata_id=N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