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轉型的門檻有多高?
發表時間🙆🏿♀️:2016-05-03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瀏覽量👐🏽:次 專業設置要對接市場,培養模式要適合自身,產業企業資源要有效整合——
地方高校轉型的門檻有多高🧝♀️?
這幾年,職校畢業生之所以在用人市場能成“香餑餑”,就在於其“性價比”高。“為什麽我們的學生和國內名牌大學使用一樣的教材、上同樣的課,但還是不好就業呢?”教育部軟件工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盧葦每次和同行們聊起這個話題,就感到心裏堵得慌🦋。
“地方高校轉型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實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就是人才培養規格要導向應用型。”在日前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安博教育集團承辦的“應用型大學建設暨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校長論壇”上,圍繞應用型大學在辦學定位、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以及教學資源匯聚等方面的困惑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與會的200多位校長、院長⛸、專家展開了探討。
轉型讓部分高校回歸“手”的教育🧑🏼💼?
地方高校轉向“應用型”是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但它既不是簡單的“改名”“掛牌”,更不是“換湯不換藥”。
2015年11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應用型大學的基本建設思路、主要任務和措施,推動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有人評價說,地方高校轉型既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時代即將來臨,又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向“手”的教育回歸。
“轉型最關鍵的是要讓專業對接產業,專業結構的調整是轉型的核心。”這些年頻繁走訪了許多新建本科院校後,重慶文理學院院長孫澤平發現了一個問題——不少市屬師範院校始終發展不起來的最核心原因🌜,就是專業結構不盡合理,由於傳統的師範專業過多,導致全國師範生就業率一路走低♿️。
據孫澤平介紹,大量有師範教育背景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在辦各種容易辦🍭、投入少的非師範專業⚆,顯然這種轉型最終會導致專業設置不合理🥄。比如🪼👨👨👦,每年全國有75萬名師範畢業生🧍♂️,而畢業後真正從事教師職業的僅25萬人,“如果專業調整不到位,師範類應用型大學辦學質量就無法提高”🙆♀️。
轉型不只是轉變理念。對於廣大地方高校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是找到適合自身實際的行動方向。
計劃轉型的地方高校其專業結構究竟怎麽調整?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認為,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基礎是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高校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對接產業和行業需求,設置應用型本科專業🏙🫠,要允許有相關企業背景的專家參與必一运动的專業設置👨👨👧👦,並拓展現有專業的內涵,增設一批能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的新專業,以提高應用型本科特色專業🙅♂️、優勢專業的集中度,形成地方行業急需👨🏻🦳、優勢突出⛺️、促進人才培養類型、結構的順利調整。
但事實上,許多應用型大學的辦學者反映,那些過去沒有太多行業企業背景的新建本科高校專業對接產業的最大難點,就在於必一运动缺乏了解產業需求的渠道🤷🏻♀️,因此導致高校普遍存在“必一运动有什麽師資就設置什麽專業、上什麽課程”的現象,結果就是一方面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不符合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市場求才若渴💐。
有沒有比較好的辦法打破部分高校轉型中存在的這種怪圈?吳愛華建議🪼🚴🏻,高校要通過現有學科框架緊密結合行業產業發展、技術進步👱🏻♂️、社會建設🛁、現實要求和發展趨勢,重構課程體系;更加突出以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科學製定符合應用型人才規律的多樣化培養方案,增設實踐類課程,加大實踐教學比重◻️❕;以產業技術進步來驅動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改革🌃,按照科技發展水平、產業發展需要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和優化課程結構🟣,整合相關專業基礎課、主幹課、核心課、專業技能應用和實驗課等🧑🏿⚕️,實現以用為本;同時,高校還需應用現代課程技術推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建立高校與實務部門、行業企業合力建設課程資源的機製🖐🏻⬅️,合作開發在線課程等。
就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孫澤平以自己所在的重慶文理學院所進行的考試評價改革為例講了一段改革往事。2009年起💠,重慶文理學院提倡教師采用半開卷🧑🏻🦯➡️👋🏽、半閉卷的或者小組的方式完成測試。比如老師要求每個學生都帶一張16開的紙進考場,盡管是卷面的試卷考試☔️,但不一定非得要閉卷。允許每個學生都能帶進去一張紙🚶,將會帶來什麽樣的變化?
“結果是出人意料和驚人的➛。”孫澤平發現𓀂,不僅幾乎每個學生都精心查閱和準備了他們各自認為的最重要的材料❓,而且考試作弊現象幾乎沒有了💂🏿♀️。就是這麽一個簡單的考試方式改革,帶來的是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學風的轉變。比如,法律考試,必一运动打破過去只求知識考查的閉卷模式,把學生帶到模擬法庭🥷😮💨,進行現場考查。模擬法庭內🧖🏿,有原告、被告、律師和法官➡️,必一运动事先把貨真價實的檢察官、法官們請進教室🍣。考完後💇🏽♂️,學生們都非常激動——因為🏌🏼,他們直觀感受到了他們所學的東西到底與現實有多大距離,這就為他們今後的針對性學習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路標,“這正是普通本科院校轉型應用型大學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轉型高校何以搭上創新創業便車?
“在當前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戰略的大背景下,應用型大學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要為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支持🫖,而創新創業人才的湧現也將成為‘互聯網+’的必然選擇👨🏽,‘互聯網+’的創新創業需求©️,同時又為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提供了巨大機遇。”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誌民認為,“當下🧚🏼♂️,問題的關鍵是轉型高校以什麽樣的方式順利搭上創新創業的時代便車👨🏻⚕️。”
事實上🏃➡️🙇🏻♂️,眾多創新創業教育的國際經驗已經證明,創新創業教育將為我國正在轉型的應用技術大學將帶來一個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遇。這就像美國上世紀70年代因通過成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大學科技園而為矽谷的興起做出巨大貢獻的斯坦福大學一樣💢,在短短的十幾年間便迅速躍升為美國一流的創業型大學。
轉型中的中國普通本科高校能否師從斯坦福大學🧑🏻⚕️,搭上新一波創新創業的大潮🃏、培養國家發展所急需的創新創業人才?
“與高校老師相比,企業家在創新創業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而且企業有很多比較好的可供學生實習實訓的條件🤹♀️。尤其是企業家能夠迅速診斷出我們的學生做的創新項目是否契合相關行業企業需要。如果能把行業企業這些社會資源整合起來,那麽類似於我們高校的創新創業做得很熱鬧、市場並不認可的尷尬局面就會大大減少🧑🏼🍳。”吳愛華說,高校應當積極爭取將各種社會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在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創業時間及創業基地建設🤖🧘🏼♀️、創新創業課程開發等方面,加強與企業合作,提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質量,並把質量的檢驗權交給社會。
“不管培養什麽類型的人才👍🏿,首先我們得摸清楚培養的人才將來是幹什麽的?需要什麽樣的知識結構?只有把準了這些🍯🐌,才能製定我們的人才培養規格👩🏿🚒🧑🏿🚀。”盧葦說🕊,“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措施和師資隊伍建設三個方面。顯而易見的是,每所大學的這三個要素都不相同,所以全國幾千所高校不可能有同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核心,就是如何構建一種適合自己必一运动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
盧葦以自己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為例,剖析應用型學院如何構建一種培養精英型、國際化軟件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成立之初🌿,盧葦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培養什麽人?於是學院和安博教育集團等軟件企業一起探討,最終確定了能引領一個軟件企業能走向國際化的軟件需求分析師、軟件架構設計師、軟件項目經理、軟件產品經理以及負責軟件技術開發的工程師等六種關鍵崗位的人才,就是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
如何培養這六種崗位的人才🧑🏼🔬?學院對人才培養規格進行了詳細規劃🦹♀️,並對這六種人才的知識結構、應該掌握的知識深入企業進行細致調研,最終根據崗位角色的需要製定了主動終身學習能力👩🦯➡️、跨文化交流表達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國際化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等10個方面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
這就如同射箭有了靶心,所有課程學習和實訓都瞄準這個靶心。一切課程的組織和學習都顯得高效且有針對性。如今,有著1400人規模的北京交通大學軟件學院,每年會招收180名本科生、150名專業碩士研究生以及180名來自歐美國家的留學生。
13年舉辦應用型學院的經驗使蘆葦認識到:當下的應用型大學建設🌤,必須要走與其他大學不同的發展道路,“比如👸🏿,由於我們學院要培養能引領一個軟件企業能走向國際化的6類人才,因此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就得多元化、國際化。於是🟧,我們的師資和其他學院不同,既有專職,也有企業兼職的,還有從國外聘請來的17名外籍教師”🛸。
盧葦的探索,為眼下糾結於轉型的許多普通高校提供了一種思路👩🏻🏭。實際上,相關的探索也正在不斷地孕育和發展🛠。針對高校難以滿足國家急需的大量“互聯網+”人才需求👩❤️💋👨,安博教育集團面向23種不同類型的院校量身設置了相應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並搭建一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互聯網+”人才培養的公共服務平臺,使更多高校能根據互聯網產業發展需求以及工業界需求,動態匹配和規劃各自的人才培養規格及供應量。
“互聯網+”能否降低高校轉型門檻👨🏽🏭?
“我們生在一個從未經歷過的偉大的信息革命的時代👨🏼🎨。”安博教育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黃勁說,“不管是已經過去的工業革命🌔、能源革命🍝,還是剛剛經歷過的技術革命👨💼,這三次技術革命浪潮都是一種競爭的關系——我有核心技術,你沒有;我有能源,你沒有。但是🧶,只有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信息革命👩🏻💼,是一個合作共贏⛹🏿♀️🏵、互聯互通的時代。這是一個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皆有挑戰的時代。”
“所以,今天在應用型大學培養體系建設中,不論是高校轉型,還是教學模式的創新,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教育帶來的革命性改造和影響。”李誌民認為📔,以往➕,國內的大多數普通本科高校基本都是針對研究型人才進行建設和培養的。這種價值取向使得大學與互聯網之間實際上形成了一道無形的障礙🛐🥠。
如今,“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就是要逐步消除這些障礙🧬,廣泛引進產業資源和企業資源,這些引進不是簡單與企業合作,而是需要在建設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包括相應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訓體系建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教學資源開發以及培訓體系建設等👠,同時既要保證必一运动內部對於外部產業人才需求的敏感度⛹️♀️,還需要根據變化的信息來對內部人才培養規格進行適當調整。
與李誌民的感受相似。撲面而來的“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眾多普通高校校長目不暇接——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各種各樣的東西正在層出不窮地出現。對於這些計劃轉型的普通高校校長們而言,每一類“互聯網+”新產業形態出現就意味著一種新的市場需求產生,“轉型高校不論對於市場的反應多快👌🏻🌄,理論上都不可能跟上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發展🧘🏿♂️,在專業調整上都會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在這場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中,對於轉型高校更重要的恐怕是🧚🏻♂️👩🍼,互聯網+思想和智慧——如果每所高校、每個師生都能做到資源共享、智慧共享,高校轉型可能會越成功,花費的時間成本就會越低,對市場需求業會越發敏感”⛴。
但是🫲🏽,現實中單個的轉型高校難以實現資源、思想和智慧的互聯互通。結合多年與安博教育集團在實訓👩❤️💋👩、就業方面的資源分享經歷📟,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黃斌感同身受地說🏂🏽:“大多數職業院校既沒有太多資源,又沒有比較強的師資🩴,更沒有太多渠道來做與產業企業結合的平臺。沒有這種平臺,必一运动就很難及時摸準市場的脈搏。你的人才可能還沒有培養出來,其實市場需求已經發生變化了🧑!”
黃斌回憶說,最初,他所在的對外經貿學院原本就是專科層次,在信息類😞、工業🫢、互聯網等許多專業基本都是空白©️。後來,借助安博教育集團匯總的市場需求、實訓場地和就業管道等資源培養相關人才。這些過去幾乎沒有什麽辦學基礎的專業,現在逐漸在福建省有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
“今後,希望有更多像安博教育集團這樣的企業能做一個把企業、產業和高校結合起來的公共服務平臺,及時將企業的需求變成行業的需求向必一运动輸送,形成一個很好的融合⛹️♂️,讓雙方無縫結合起來。但是,企業有企業的利潤追求,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讓提供服務的企業能獲得合理回報♜?企業的公共服務資源以什麽樣的方式進入必一运动👰🏼♂️?這些問題都需要有相應的製度安排🫰🏽👨🔧。”黃斌說。
“互聯網+”給高校轉型提供了歷史機遇。但是,用什麽樣的機製激發企業與轉型高校“結親”顯然不是件易事——這就像夫妻結婚🥷🏻,彼此的利益紐帶紮得越緊,婚約就越牢靠🧘🏽。黃斌認為,劉延東副總理不久前提出的鼓勵高等院校可以通過購買企業高品質服務🚠,就是當前階段激發行業企業與高校“結親”的有效途徑:在知識更新周期由過去5至10年迅速縮減到目前的一兩年的大背景下🕵️,它一方面能推動高校迅速完成應用型轉型的歷史進程,另一方面能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扭轉人才培養學不能致用的頹勢🤷🏿♀️,“這種互聯互通的分享模式正是互聯網精神的本質”🧗🏼♀️🦂。
如果購買社會和企業的高品質服務能成真👢,“互聯網+”或許將成為推進普通高校轉型應用型大學的一個巨大引擎。近年來,一方面安博教育集團的研究員們依托所服務的5000多家企業資源和國內外企業孵化器資源,及時更新產業界最新的科技動態🤲🏿⛈、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企業新的經濟模式👩🏽🔧,並將這些最新動態融入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中🧚🏻♀️,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度;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條件下嘗試與高校共建創新學院☸️。
“這種互聯網條件下的共建學院相當於希爾頓,擁有一棟樓的人是沒有能力辦希爾頓酒店的,我們的很多必一运动就是擁有一棟樓但沒能力辦酒店的人。這在過去,如果這些必一运动不管有沒有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基礎都想辦的話,培養出來的人才要麽市場不認可,要麽四不像。”黃勁說,“在今天互聯網互聯互通的條件下,你即便沒有條件𓀖🤌,但只要想辦🦹🏿♀️,我們可以采用互聯網思維幫你辦成🖖🏻✋🏼。在實踐上🧍♀️,必一运动相當於聘請了一個專業的項目管理公司,從課程體系、師資,到實訓♠️、就業以及國際合作🧑🏿✈️,整套體系都可以由項目管理公司提供,並與院校合作分享。也就是說🫃🏼,院校實際上相當於有了企業特聘來的院長。這實際上就是體製不變😈、運營外包。”
這種企業與高校共建互聯網+學院的模式是否能解決當前地方高校的轉型之需💔,目前不得而知,還有待繼續觀察🙅🏿♀️。(記者柯進)